第一章 概率论基础

1.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

随机试验:可重复进行,结果预先知道

样本空间:随机试验的一切可能结果组成的集合,称为样本空间

1.2 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

关系:包含、并交、互不相容(互斥)、差、对立

运算:交换律、结合律、分配率、摩根定律

1.3 随机事件的概率

统计概率、古典概率、几何概率,略

1.4 条件概率 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

P(B|A)=P(AB)/P(A),指的是在A发生的情况下B发生的概率

全概率公式

P(A)=i=1nP(ABi)P(Bi)P(A)=\sum_{i=1}^nP(A|Bi)P(Bi)

贝叶斯公式(逆概率公式)

P(BiA)=P(BiA)P(A)=P(ABi)P(Bi)j=1nP(ABj)P(Bj) , i=1,2,...,nP(Bi|A)=\frac {P(BiA)}{P(A)}= \frac {P(A|Bi)P(Bi)}{\sum_{j=1}^nP(A|Bj)P(Bj)} \ ,\ i=1,2,...,n

实际上,贝叶斯公式可以不用记住,由条件概率和全概率公式推导即可

1.5 事件的独立性

定义:对两个事件A、B,如果P(AB)=P(A)P(B),则称A、B相互独立

定理:①设A、B是相互独立的事件,若P(A)>0,则P(B|A)=P(B);若P(B)>0,则P(A|B)=P(A)

②设A、B是相互独立的事件,则下列各对事件也相互独立:A与B非、A非与B、A非与B非

1.6 常用公式总结

减法公式:P(A-B)=P(A)-P(AB)

两个事件的并:P(A∪B)=P(A)+P(B)-P(AB)

三个事件的并:P(A∪B∪C)=P(A)+P(B)+P(C)-P(AB)-P(AC)-P(BC)+P(ABC)

常用公式

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

2.1 随机变量的概念

p1-随机变量的分类

随机试验结果两类表示方法

1.数量化表示

如:网课注册人数,Ω={0,1,2,3,…}

2.非数量化表示

如:抛硬币,观察证明H和反面T出现的情况,Ω={H,T}

随机变量函数

设E是随机试验,它的样本空间为Ω={w},对于每一个w∈Ω,都有一个实数X(w)与之对应,得到一个定义在Ω上的单值实值函数X(w),称X(w)为随机变量函数,简称随机变量。

离散型随机变量:

p2-离散型随机变量定义

2.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率

2.2.1 两点分布和二项分布

两点分布:对于一次随机试验,事件A与A非有且只有一个发生,P(A)=p,则P(A非)=1-p,这样的实验称为 伯努利试验 ,如上班是否迟到,考试是否及格

二项分布

p3-二项分布

2.2.2 泊松分布、几何分布、超几何分布

泊松分布

设随机变量的可能取值为0,1,2,…,取各个值的概率为:

P{X=k}=λkeλk! , k=0,1,2,...P\{X=k\}=\frac{\lambda^ke^{-\lambda}}{k!}\ ,\ k=0,1,2,...

其中λ>0是常数,则称X服从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,记为X~P(λ)

几何分布

在伯努利试验中,若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,X表示实验中A首次发生的试验次数,X的取值为1,2,… ,则称X服从参数p的 几何分布

P{X=K}=(1p)k1pP\{X=K\}=(1-p)^{k-1}p

其中,k=1,2,3,… 记作X~G (p)

其常用来描述 事件首次成功 的概率模型

超几何分布

设N件产品中有M件次品,从中任取n件产品,得到的次品数X为随机变量

P{X=k}CMkCNMnkCNn,k=0,1,2,...,min{n,M}P\{X=k\}\frac{C{^k_M}C{^{n-k}_{N-M}}}{C{^n_N}},k=0,1,2,...,min\{n,M\}

则称X服从超几何分布

注意:有放回抽样->二项分布 无放回抽样->超几何分布

2.3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

定义: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,x为任意实数,函数F(x) = P{X ≤ x}称为X的概率分布函数,简称分布函数

由性质判定分布函数:

性质1:0≤F(x)≤1,x∈(-∞,+∞)

性质2:F(x1)≤F(x2),(x1<x2) 单调不减

性质3:lim(x->x0+)F(x) = F(x0), (-∞ < x0 <+∞) 右连续

2.4 连续型随机变量

2.4.1 连续型随机变量概念

p4-连续型随机变量

性质:

  • 1.f(x) ≥ 0

+f(x)dx=1\int^{+∞}_{-∞}f(x)dx = 1

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函数,可作为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

P{x1<Xx2}=F(x2)F(x1)=x1x2f(x)dxP\{x_1 < X ≤ x_2\} = F(x_2)-F(x_1)=\int^{x_2}_{x_1}f(x)dx

注意:对于任意可能值a,连续型随机变量取a的概率为0(落入某一区间概率与开闭无关)

  • 4.若f(x)在点x处连续,则有F’(x) = f(x)

2.4.2 均匀分布与指数分布

均匀分布

p5-均匀分布

指数分布

p6-指数分布
  • 指数分布是独立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的分布

  • 指数分布具有无记忆性

    p7-无记忆性

2.4.3 正态分布

p8-正态分布

  • 标准正态分布

    当正态分布N(μ, σ²)中的μ=0,σ=1时,这样的分布称为标准正态分布

  • 几何特征

    当σ不变,改变μ大小,相当于f(x)平移变换,反之则对称轴不变,图形高度随σ越大越低

  • 性质

    • 1.Φ(-x) = 1 - Φ(x)
    • 2.若X~N(μ, σ²),则Z=(X-μ)/σ ~ N(0, 1) (标准化)
  • 标准化例题

    p9-正态分布例题

2.5 一维随机变量的函数分布

若X是离散型随机变量,则Y=g(x)也一定是离散型随机变量

  • 公式法求概率密度

    p10-公式法求概率密度函数

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

3.1 二维随机变量

3.1.1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

  • 定义:E是一个随机试验,它的样本空间为Ω={w},设X=X(w)和Y=Y(w)是定义在Ω上的随机变量,由他们构成的一个向量(X,Y),叫作二维随机向量或二维随机变量。

  • 分布函数

    设(X,Y)是二维随机变量,对于任意实数x,y,二元函数:F(x,y)=P{(X≤x)∩(Y≤y)} = P{X≤x, Y≤y}

    上面函数称为二维随机变量(X,Y)的分布函数,或称为随机变量X和Y的联合分布函数

  • 分布函数性质

    • 1)对一切x,y,有0≤F(x,y)≤1
    • 2)F(x,y)分别对x,y是单调不减的函数
    • 3)对于固定的x, F(x,-∞) = lim(y->-∞)F(x,y)=0 F(-∞,y)=lim(x->-∞)F(x,y)=0
    • 4)F(x,y)分别是x和y的右连续函数
    • 5)对于任意的x1<x2, y1<y2都有:F(x2,y2) - F(x1,y2) - F(x2,y1) + F(x1,y1) ≥ 0

3.1.2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

  • 若二维随机变量(X,Y)所取的可能值是有限对或无限可列多对,则称(X,Y)为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
  • 二维随机变量(X,Y)的分布律 - 又称为随机变量X,Y的联合分布律,所有概率和为1

3.1.3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

  • 对于(X, Y)的分布函数F(x,y),如果存在非负的函数f(x,y)使对任意实数x,y都有

    F(x,y)=yxf(u,v)dudvF(x,y) = \int^{y}_{-∞}\int^{x}_{-∞}f(u,v) dudv

    则称(X,Y)是连续型的二维随机变量,函数f(x,y)称为二维随机变量(X,Y)的概率密度,或称为随机变量X,Y的联合概率密度

  • 概率密度函数性质

      1. f(x,y)≥0
    • ++f(x,y)dxdy=1\int^{+∞}_{-∞}\int^{+∞}_{-∞}f(x,y) dxdy=1

      1. 设G是xoy平面上的一个区域,则 P{ {X,Y} ∈ G } = 对f(x,y)中G区域的积分
      1. 若f(x,y)在点(x,y)连续, 则有f(x,y) = a²F(x,y) / axay = f(x,y)

3.1.4 二维常用分布 n维随机变量概念

  • 均匀分布

    定义:设D是平面上的有界区域,其面积为S,若(X,Y)具有概率密度f(x,y)=1/S , (x,y)∈D 或 0, 其他

    则称(X,Y)在D上服从均匀分布

  • 二维正态分布

    p11-二维正态分布
  • n维随机变量

    定义:设E是一个随机试验,它的样本空间是Ω={w},设X1=X1(w),X2=X2(w),…,Xn=Xn(w),是定义在Ω上的随机变量,由它们构成的一个n维向量(X1,X2,…,Xn)叫做n维随机向量或n维随机变量。

3.2 边缘分布

3.2.1 边缘分布函数、边缘分布律

  • 二维随机变量(X,Y)作为整体,具有联合分布函数F(x,y),而X和Y自己也有分布函数,分别记为Fx(x),Fy(y)

    即分别称为X和Y的边缘分布函数。同时还有 边缘概率密度 和 边缘分布率的概念,将它们统称为边缘分布。

  • 求边缘分布函数示例

    p12-求解边缘分布函数
  •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律(求法)

    p13-离散型随机变量边缘分布律

3.2.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

  •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概念

    由两事件独立的定义是P(AB)=P(A)P(B),推广得到:

    设F(x,y)及Fx(X),Fy(y)分别是二维随机变量(X,Y)的分布函数及边缘分布函数,若对于任意实数x,y有P{X≤x, Y≤y} = P{X≤x}P{Y≤y},即F(x,y)=Fx(x)Fy(y),则称随机变量X和Y是相互独立的

    (重要结论:随机变量X和Y相互独立的话,g1(X)与g2(X)也相互独立,其中g为一元连续函数)

  • 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(X,Y),设它的概率密度为f(x,y)

    则有:fX(x)=FX(x)=+f(x,y)dyfY(y)=FY(y)=+f(x,y)dx则有:f_X(x)=F_X'(x)=\int^{+∞}_{-∞}f(x,y) dy \\ f_Y(y)=F_Y'(y)=\int^{+∞}_{-∞}f(x,y) dx

    上面称为随机变量(X,Y)分别关于X,Y的边缘概率密度

  • 二维正态分布的边缘概率密度

    p14-二维正态分布边缘概率密度

    注意:边缘分布为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,联合分布不一定是二维正态分布

3.3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

  •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独立性

    离散型随机变量X和Y相互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:P{X=xi, Y=yj}=P{X=xi}P(Y=yj)

  •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独立性

    连续型随机变量X和Y相互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:f(x,y)=fx(x)*fy(y),几乎处处成立(除去平面上面积为0的集合)

  • 二维正态变量的两个分量相互独立的充要条件:N(μ1,μ2,σ1²,σ2²,ρ)中的参数ρ=0

  • 多维随机变量独立性及性质

    p15-多维随机变量独立性-1 p15-多维随机变量独立性-2

3.4 条件分布

  • 定义:设(X,Y)是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,对于固定的j若P(Y = yj)>0, 则称

P(X=xiY=yj)=P(X=xi,Y=yj)P(Y=yj)=PijPjP(X=x_i|Y=y_j)=\frac{P(X=x_i,Y=y_j)}{P(Y=y_j)}=\frac{P_{ij}}{P_{*j}}

在Y=yj条件下随机变量X的条件分布律

对于固定的i,若P(X=xi)>0,则称

P(Y=yjX=xi)=P(X=xi,Y=yj)P(X=xi)=PijPiP(Y=y_j|X=x_i)=\frac{P(X=x_i,Y=y_j)}{P(X=x_i)}=\frac{P_{ij}}{P_{i*}}

在X=xi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条件分布律

  •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

    设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(X,Y)概率密度为f(x,y),关于Y的边缘概率密度为fY(y),若对固定的y,fY(y)>0则称

    fXY(xy)=f(x,y)fY(y)f_{X|Y}(x|y)=\frac{f(x,y)}{f_Y(y)}

    在Y=y条件下随机变量X的条件概率密度

    p16-条件分布函数-1

    相反地,关于Y的边缘概率密度为fX(x),若对固定的x,fX(x)>0则称

    fYX(yx)=f(x,y)fX(x)f_{Y|X}(y|x)=\frac{f(x,y)}{f_X(x)}

    在X=x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条件概率密度

    p16-条件分布函数-2
  • 联合分布、边缘分布、条件分布关系如下

    p17-联合分布 边缘分布 条件分布关系

3.5 二维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

3.5.1 二维随机变量的函数分布与概率密度

  • 函数分布

    把二维随机变量分布律表写成坐标形式,并省略掉联合分布律为0的点,随后将(X,Y)的值代入函数X-Y得对应的函数值

  • 概率密度

   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密度

    p18-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密度求解

3.5.2 Z=X+Y的分布

  • Z=X+Y的概率密度计算公式

    p19-卷积公式推导-1 p20-卷积公式推导-2
  • 结论:独立的正态分布的和仍是正态分布

3.5.3 max(X,Y)与min(X,Y)的分布

  • 设X, Y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,他们的分布函数分别为FX(x)和FY(y),另M=max(X,Y),N=min(X,Y),则

    Fmax(z)=FX(z)FY(z)Fmin(z)=1(1FX(z))(1FY(z))F_{max}(z)=F_X(z)F_Y(z)\\ F_{min}(z)=1-(1-F_X(z))(1-F_Y(z))

    推导过程

    Fmax(z)=P(Mz)=P(Xz,Yz)=P(Xz)P(Yz)=FX(z)FY(z)Fmin(z)=P(Nz)=1P(Nz)=1P(Xz,Yz)=1P(Xz)P(Yz)=1(1FX(z))(1FY(z))F_{max}(z)=P(M≤z)=P(X≤z,Y≤z)=P(X≤z)P(Y≤z)=F_X(z)F_Y(z)\\ F_{min}(z)=P(N≤z)=1-P(N>z)=1-P(X>z,Y>z)=1-P(X>z)P(Y>z) =1-(1-F_X(z))(1-F_Y(z))

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

4.1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

  • 数学期望的本质:以概率为权重对随机变量取值加权平均

4.1.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

  • 定义

    p21-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定义

4.1.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

  • 定义

    p22-连续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定义

4.1.3 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

  • 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

    (1)若X是离散型随机变量,分布列为P{X=xi}=pi,则E(Y)=E[g(X)]=∑g(xi)pi

    (2)若X是连续型随机变量,密度函数为f(x),则E(Y)=E[g(X)]=∫(-∞,+∞)g(x)f(x)dx

  • 二维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

    由一维随机变量数学期望推广可得

4.1.4 数学期望的性质

  • 性质如下

    (1)设C是常数,则有E(C)=C

    (2)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,C是常数,则有E(CX)=CE(X)

    (3)设X,Y是两个随机变量,则有E(X+Y)=E(X)+E(Y)

    (4)设X,Y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,E(XY)=E(X)E(Y)

4.2 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标准差

4.2.1 方差与标准差的定义

  • 方差的定义

   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,若E{[X-E(X)]²}存在,则称E{[X-E(X)]²}为X的方差,记为D(X)或Var(X),称根号D(X)为标准差或均方差。

    注意:方差的本质是随机变量与数学期望之间的平均偏离程度

    计算公式:D(X)=E(X²)-E(X)²

4.2.2 方差的性质

  • 性质如下

    (1) 设C是常数,则D(C)=0

    (2) 设C是常数,X是随机变量,则D(CX)=C²D(X)

    (3) 设X,Y独立,D(X),D(Y)存在,则D(X±Y)=D(X)+D(Y)

4.3 几种常见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

  • 总结如下

    p23-常见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
  • 例题:设X~B(n,p),且E(X)=2.4,D(X)=1.44,求n和p

    解:由E(X)=np=2.4,D(X)=npq=1.44,故q=0.6, p=0.4, n=6

4.4 协方差

  • 定义

    E{[X-E(X)][Y-E(Y)]}称为随机变量X与Y的协方差,记为Cov(X,Y)

  • 计算公式

    (1) Cov(X,Y) = E(XY) - E(X)E(Y)

    (2) Cov(X,X) = D(X)

  • 性质

    (1) Cov(X,Y) = Cov(Y,X) 对称性

    (2) Cov(aX,bY) = abCov(X,Y) a,b为常数

    (3) Cov(X1+X2, Y) = Cov(X1,Y) + Cov(X2,Y)

    (4) 若X,Y独立,那么Cov(X,Y) = 0 (倒推不成立)

    (5) D(X±Y) = D(X)+D(Y)±2Cov(X,Y)

4.5 相关系数

相关系数的定义与性质

  • 协方差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随机变量X,Y的相互关系,但也受到X,Y本身度量单位影响,因此可对协方差进行标准化,从而引出相关系数的概念

  • 定义:设(X,Y)是二维随机变量,若D(X)>0,D(Y)>0,则称

    Cov(X,Y)D(X)D(Y)\frac{Cov(X,Y)}{\sqrt{D(X)}\sqrt{D(Y)}}

    为随机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,记为ρXY

  • 结论

    当|ρXY|较大,说明X,Y的线性关系较紧密

    当|ρXY|较小,说明X,Y的线性相关程度较小

  • 性质

    (1) |ρXY|≤1

    (2) |ρXY|=1 ↔ 存在常数a,b使得 P(Y=aX+b) = 1

  • 不相关、正相关、负相关

    p24-不相关 正相关 负相关
  • 下列命题等价

    (1) X,Y不相关 ↔ ρXY=0

    (2) X,Y不相关 ↔ Cov(X,Y) = 0

    (3) X,Y不相关 ↔ E(XY)=E(X)E(Y)

    若(X,Y)服从二维正态分布N(μ1,μ2,σ1²,σ2²,ρ),则Cov(X,Y)=ρσ1σ2

  • 若 E(X^k) (k=1,2,…) 存在,则称它为X的k阶原点矩

  • 若 E[X-E(X)]^k (k=1,2,…) 存在,则称它为X的k阶中心矩

    注意:数学期望、方差、协方差都是特殊的矩

第五章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律

5.1 切比雪夫不等式与大数定律

5.1.1 依概率收敛、切比雪夫不等式

依概率收敛

  • 定义:设Y1,Y2,…,Yn是一随机变量序列,a是一个常数,若对于任意整数ε,有lim(n->+∞)P{|Yn - a|≥ε} = 0,则称序列Y1,Y2,…,Yn依概率收敛于a,记为Yn—>a,当n->+∞

  • 性质

    设Xn—>a, Yn—>b, 当n->+∞,设函数g(x,y)在点(a,b)连续,则g(Xn,Yn)—>g(a,b),当n->+∞

切比雪夫不等式

  • 定理:对任意随机变量X,设E(X),D(X)都存在,则∀ε>0,P{|X-E(X)|≥ε} ≤ D(X)/ε²,等价形式:P{|X-E(X)|<ε}≥1-D(X)/ε²

  • 优点:不需知道X的分布,适用范围广

  • 缺点:估计较粗糙

5.1.2 伯努利大数定律

  • 定理

    设na是n次重复独立实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,p=p(A),则∀ε>0,有

    limnP{nAnpε}=0\lim\limits_{n \rightarrow \infty} P\{|\frac{n_A}{n}-p|≥ε\}=0

    注意:“伯努利大数定律”是频率稳定性准确描述

5.1.3 切比雪夫大数定律、辛钦大数定律

  • 切比雪夫大数定律-定理

    设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序列X1, X2, … , Xn,… 期望与方差都存在,且方差是一致有上界的,即存在正常数C,使得D(Xk)≤C,k=1,2,…,则对于任意整数ε,有

    limnP{1nk=1nXkE(1nk=1nXk)ε}=0\lim\limits_{n \rightarrow \infty} P\{|\frac1n\sum_{k=1}^nX_k-E(\frac1n\sum_{k=1}^nX_k)|≥ε\}=0

  • 辛钦大数定律-定理

    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X1,X2,…,Xn,…,期望存在,记为μ,则对任意整数ε,有

    limnP{1nk=1nXkμε}=0\lim\limits_{n \rightarrow \infty} P\{|\frac1n\sum_{k=1}^nX_k-μ|≥ε\}=0

5.2 中心极限定理

5.2.1 埭莫弗-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

  • 定理

    设随机变量Yn~B(n,p)(n=1,2,…; 0<p<1, q=1-p),Zn=(Yn-np) / 根号npq

    则对任意实数x,恒有lim(n->∞)Fzn(x)=Φ(x)

  • 说明

    当n充分大时,Zn近似服从N(0,1),Yn近似服从N(np, npq)

5.2.2 独立同分布中心极限定理

  • 定理

    p25-独立同分布中心极限定理

各种中心极限定理的比较

  • 如下图所示

    p26-中心极限定理的发展

第六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

6.1 总体与样本

  • 总体

    研究对象的某项数量指标值的全体

  • 个体

    构成总体的每个元素

    注意:用大写X1 X2 … 表示样本,小写x1 x2… 表示样本值

  • 样本

    简单随机抽样,要求抽取的样本满足:

    1)样本具有代表性,即Xi与总体X同分布

    2)样本具有独立性:X1,X2,…,Xn相互独立

    用上述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称为简单随机样本,简称样本

6.2 统计量

  • 概念

    不含有任何未知参数的样本函数

  • 定义

    设X1,X2,…,Xn是来自总体X的一个样本,若样本函数g(X1,X2,…,Xn)中不含有任何未知参数,则称g(X1,X2,…,Xn)是一个统计量

  • 常用统计量

    设X1,X2,…,Xn是来自总体X的一个样本,x1,x2,…,xn是这样本的观测值

    1)样本平均值

    X=1ni=1nXi\overline X=\frac1n\sum_{i=1}^nX_i

    2)样本方差

    S2=1n1i=1n(XiX)2S^2=\frac1{n-1}\sum_{i=1}^n(X_i-\overline X)^2

    3)样本标准差

    S=S2S=\sqrt {S^2}

    4)样本矩——样本k阶(原点)矩(k=1,2…)

    Ak=1ni=1nXikA_k=\frac1n\sum_{i=1}^n{X_i}^k

    ​ 注意:样本1阶矩即为样本平均值
    ​ 5)样本矩——样本k阶中心矩(k=2,3,…)

    Bk=1ni=1n(XiX)kB_k=\frac1n\sum_{i=1}^n(X_i-\overline X)^k

  • 常用统计量常用结论

    1)样本方差常用变形公式

    S2=1n1(i=1nXi2nX2)S^2=\frac1{n-1}(\sum_{i=1}^n{X_i}^2-n{\overline X}^2)

    2)对任意总体X,设E(X)=μ,D(X)=σ²,X1,X2,…,Xn是样本,则E(X平均)=μ,D(X平均)=σ²/n,E(S²)=σ²

6.3 抽样分布

统计量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

6.3.1 X²分布

  • 设随机变量X1,X2,…,Xn相互独立,且都服从N(0,1),则称统计量X²=X1²+X2²+…+Xn²服从自由度为n的X²分布,记为X²~X²(n)

  • 自由度:指X²=X1²+X2²+…+Xn²中右端包含独立变量的个数

    p27-X²分布概率密度
  • 性质

    1)X²分布的可加性

    设X1²~X²(n1),X2²~X²(n2),并且X1²与X2²相互独立,则X1²+X2²~X²(n1+n2)

    2)X²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

    若X²~X²(n),则E(X²)=n,D(X²)=2n

  • 例题

    p28-X²分布例题1

    注意:这里用到了正态分布标准化,如下所示:

    p29-正态分布标准化

6.3.2 t分布、F分布

  • t分布

    设X~N(0,1),Y~X²(n),且X与Y相互独立,则称随机变量t=X/根号(Y/n)服从自由度为n的t分布,记为t~t(n)

    p30-t分布概率密度

    t分布例题

    p31-t分布例题
  • F分布

    设U~X²(n1),V~X²(n2),且U与V相互独立,则称F=(U/n1) / (V/n2) 服从自由度为(n1,n2)的F分布,记为F~F(n1,n2),其中n1称为第一自由度,n2称为第二自由度

    p32-F分布概率密度

    F分布例题

    p33-F分布例题
  • 结论

    若T~t(n),则T²~F(1,n)

6.3.3 上(侧)α分位数

  • 定义

    对于随机变量X,给定α(0<α<1),若存在数Xa,使得P{X>Xa}=α,则称Xa为X(或它的分布)的上(侧)分位数,如下图所示

    p34-上(侧)α分位数
  • 常见的几种分位数

    1)标准正态分布的上(侧)α分位数

    p35-标准正态分布上α分位数

    2)X²分布的上(侧)α分位数

    p36-X²分布的上α分位数

    3)t分布的上(侧)α分位数

    p37-t分布的上α分位数

    4)F(n1,n2)分布的上(侧)α分位数

    p38-F(n1,n2)的上α分位数
  • 性质总结

    1)Z(1-α) = -Z(α)

    2)

    F1a(n1,n2)=1Fa(n2,n1)F_{1-a}(n_1,n_2)=\frac1{F_a(n_2,n_1)}

6.3.4 抽样定理

定理一

设总体X~(μ,σ²),X1,X2,…,Xn是样本,X平均和S²分别是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,则有结论

1)X平均~N(μ, σ²/no)

2)X平均与S²相互独立

3)(n-1)S²/σ² ~ X²(n-1) —> Σ(Xi-μ/σ) ~ X²(n)

推论

1)由结论1,可得 X平均-μ/(σ/根号n) ~ N(0,1)

2)X平均-μ/(S/根号n) ~ t(n-1)

定理二

设总体X~N(μ1,σ1²),总体Y~N(μ2,σ2²),X1,X2,…,Xn与Y1,Y2,…,Yn分别是来自两个总体的样本,并且这两个样本相互独立,样本均值分别为X平均和Y平均,样本方差分别是S1²和S2²,则有以下三个抽样分布

1)

(XY)(μ1μ2)σ12n1+σ22n2N(0,1)\frac{(\overline X - \overline Y)-(μ_1-μ_2)}{\sqrt{\frac{σ_1^2}{n_1}+\frac{σ_2^2}{n_2}}}~N(0,1)

2)

S12/σ12S22/σ22F(n11,n21)\frac{S_1^2/σ_1^2}{S_2^2/σ_2^2}~F(n_1-1,n_2-1)

p39-抽样定理定理二结论3

第七章 参数估计

7.1 点估计

7.1.1 矩估计

  • 统计推断

    通过样本对总体的特征进行估计、推断或预测

  • 参数

    反映总体某些方面特征的量

  • 点估计

    点估计问题是要构造一个适当的统计量θ^ (X1,X2,…,Xn),用它来估计未知参数θ,θ^ 则称为参数θ的点估计量

    若给定一组样本观测值X1,X2,…,Xn则θ^ (x1,x2,…,xn)称为参数θ的点估计值

  • 样本i阶矩是总体X的i阶矩的 矩估计

    p40-矩估计方法

7.1.2 最大似然估计

  • 似然函数

    X1,X2,…,Xn是来自总体X的样本,x1,x2,…,xn为样本观测值

    1)设总体X属离散型

    设分布律P{X=x}=p(x;θ),θ为待估参数,则样本X1,X2,…,Xn取到观测值x1,x2,…,xn的概率,P{X1=x1,X2=x2,…,Xn=xn}=L(θ),称为样本似然函数

    2)设总体X属连续型

    设概率密度f(x;θ),θ为待估参数,X1,X2,…,Xn是来自总体X的样本,则样本在观测值邻域发生的概率,可得

    似然函数L(θ)=∏f(xi;θ)

  • 说明

    1)求L(θ)最大值点,为简化计算,通常求lnL(θ)最大值点,令dlnL(θ)/dθ=0

    2)若L(θ)关于θ是单调递增(减)函数,则θ最大似然估计为θ最大(小)值,与样本有关

    3)最大似然估计具有不变性

  • 总结对参数求最大似然估计步骤

    1)写似然函数

    2)取对数lnL(θ)

    3)令dlnL(θ)/dθ = 0,解θ的最大似然估计θ^

7.2 估计量的评选标准

  • 无偏性准则

    若参数θ的估计量θ^ = θ^ (X1,X2,…,Xn),满足E(θ^ )=θ,则称θ^是θ的无偏估计量

    1)其统计意义是在大量重复独立实验下,由θ^ (X1,X2,…,Xn)给出的估计的平均值恰好是参数θ

    2)若E(θ^ ) ≠ θ,且limE(θ^ )=θ,则θ^称为θ的渐进无偏估计量

    3)X平均是μ的无偏估计,S²是σ²的无偏估计,样本二阶中心距不是σ²的无偏估计,是渐进无偏估计

  • 有效性准则

    若θ^ 1和θ^ 2都是未知参数θ的无偏估计量,即E(θ^ 1)=E(θ^ 2)=θ,如果D(θ^ 1)≤D(θ^ 2),则称估计量θ^ 1比θ^ 2有效

    注意:方差较小的无偏估计量更有效

  • 相合性准则

    设θ^ =θ^ (X1,X2,…,Xn)为未知参数θ的估计量,若∀ε>0,有lim(n->∞){|θ^ -θ|≥ε}=0,则称θ^ 为θ的相合估计量

7.3 区间估计

7.3.1 置信区间

  • 区间估计

    估计一个范围,使之以较大的概率包含未知参数

  • 定义

    设总体X的分布函数F(x;θ)含有一个未知参数θ,对给定值α(0<α<1),若由样本X1,X2,…,Xn确定的两个统计量θ^ 1和θ^ 2满足 P{θ^ 1(X1,X2,…,Xn)<θ<θ^ 2(X1,x2,…,Xn)}=1-α

    则称随机区间(θ^ 1,θ^ 2)是θ的置信水平为1-α的(双侧)置信区间,θ^ 1和θ^ 2分别称为置信下限和置信上限,置信水平1-α也称为置信度

  • 说明

    1)被估计参数θ虽然未知,但它是一个常数,没有随机性

    2)θ^ 1与θ^ 2是统计量,依赖于样本

    3)置信区间(θ^ 1,θ^ 2)是随机区间,依赖于样本,样本值不同则算出来的区间不同

    4)有些样本观测值算出的区间包含θ的真值,而有些则不包含

  • 精确度:

    置信区间长度L,L越大则精确度越低,置信度越大

    置信区间长度L,L越小则精确度越高,置信度越小

  • Neyman原则

    在保证置信度的条件下,选择精确度高的置信区间

  • 求置信区间的步骤

    1)寻求一个样本X1,X2,…,Xn的函数:G=G(X1,X2,…,Xn;θ),G的分布已知且不依赖于任何未知参数

    2)对于给定的置信度1-α,定出两个常数a,b,使P{a<G<b}=1-α

    3)从a<G<b中解出θ,得到等价的不等式θ^ 1<θ<θ^ 2,即P{a<G<b}=1-α <=> P{θ^ 1<θ<θ^ 2}=1-α,那么(θ^ 1, θ^ 2) 就是θ的一个置信度为1-α的置信区间

7.3.2 单个正态总体均值、方差的置信区间

  • 正态总体均值μ的置信区间

    设总体X~N(μ,σ²),X1,X2,…,Xn为来自总体X的样本,X平均,S²分别为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,设给定置信水平为1-α

    1)σ²已知,X平均~N(μ, σ²/n)

    X平均是μ的矩估计量,构造枢轴量Z=(X平均-μ)/(σ/根号n) ~ N(0,1)

    置信区间如下,置信区间长度为L

    (X±σnZα/2)(\overline X±\fracσ{\sqrt{n}}Z_{α/2})

    当n固定时,

    置信度1-α越大,Za/2越大,L越大,精确度越低;

    置信度1-α越小,Za/2越小,L越小,精确度越高

    2)σ²未知

    S²是σ²的无偏估计量,构造枢轴量T=(X平均-μ)/(S/根号n) ~ t(n-1)

    置信区间如下

    (X±Sntα/2(n1))(\overline X±\frac{S}{\sqrt{n}}t_{α/2}(n-1))

  • 正态总体方差的置信区间(μ未知)

    S²是σ²的无偏估计量,构造枢轴量X²=(n-1)S²/σ² ~ X²(n-1)

    σ²的一个置信度为1-α的置信区间

    ((n1)S2Xα/22(n1),(n1)S2X1α/22(n1))(\frac{(n-1)S^2}{X^2_{α/2}(n-1)},\frac{(n-1)S^2}{X^2_{1-α/2}(n-1)})

7.3.3 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、方差比的置信区间

两正态总体均值差的置信区间

μ1μ2的置信区间

1)σ1²和σ2²已知,置信区间如下

((XY)±zα/2σ12n1+σ22n2)((\overline X-\overline Y)±z_{α/2}\sqrt{\frac{σ_1^2}{n_1}+\frac{σ_2^2}{n_2}})

2)σ1²和σ2²未知且相等,置信度为1-α的置信区间如下

((XY)±tα/2(n1+n22)Sw1n1+1n2)((\overline X-\overline Y)±t_{α/2}(n_1+n_2-2)S_w\sqrt{\frac1{n_1}+\frac1{n_2}})

两正态总体房差比的置信区间

σ1²/σ2²的置信区间(μ1, μ2未知)

(S12S221Fa2(n11,n21),S12S221F1a2(n11,n21))(\frac{S_1^2}{S_2^2}\frac1{F_{\frac a2}(n_1-1,n_2-1)},\frac{S_1^2}{S_2^2}\frac1{F_{1-\frac a2}(n_1-1,n_2-1)})

7.4 单侧置信限

定义

设总体X的分布函数F(x;θ)含有一个未知参数θ,X1,X2,…,Xn是样本,若对给定值α(0<α<1),存在统计量θ^ L=θ^ L(X1,X2,…,Xn),满足P{θ^ L(X1,X2,…,Xn)<θ}=1-α,则称θ^ L是θ的置信水平为1-α的单侧置信下限(上限以此类推)

正态总体均值μ的单侧置信限

设总体X~N(μ,σ²),X1,X2,…,Xn为来自总体X的样本,设给定的置信水平为1-α

1)σ²已知,μ的置信水平为1-α的单侧置信上下限

X±σnZα\overline X±\frac σ{\sqrt n}Z_α

2)σ²未知,μ的置信水平为1-α的单侧置信上下限

X±Snta(n1)\overline X±\frac S{\sqrt n}t_a(n-1)

正态总体方差的单侧置信限

1)μ未知,σ²的置信水平为1-α的单侧置信下限

(n1)S2Xa2(n1)\frac{(n-1)S^2}{X_a^2(n-1)}

上限

(n1)S2X1α2(n1)\frac{(n-1)S^2}{X_{1-α}^2(n-1)}

第八章 假设检验

Z-检验

检验假设H0:μ=μ0,H1:μ≠μ0,当σ²已知

统计量 μ=Xμσ/n统计量\ μ=\frac{\overline X-μ}{σ/\sqrt n}

T-检验

检验同上,但σ²未知,S为标准差

统计量 T=XμS/n统计量\ T=\frac{\overline X-μ}{S/\sqrt n}